还是小瞧天下英雄了啊,最近使用语言模型,然后就突发奇想
为啥不能使用汉语作为机械通用语,并在人工智能中应用,结果居然有人已经提出来了。我的想法:
汉字量子化
将每个汉字视为语义量子比特(如“要”= 010110),其二进制编码携带:
0.基础含义(邀请/希望)
1.情感权重(紧急度0.8)
2.文化隐变量(“要”在文言中=“腰”)
不确定态
"打"有伤害、名词的引导等:
例:打击、打球、打发时间 →只有在确定之后,才能解除它的不确定态
动态语境场
处理器实时计算:
语境值 = 场景坐标 + 历史对话熵 + 声调曲率 +
例:表疑问的“一定行”和肯定的“一定行” → 语境值相差几乎反转
语义超导
当“要”与“吗”组合时(010110 ⊕ 101001),触发量子纠缠:
生成邀请态(89%概率)
残留命令态(11%概率需二次测量)
以下是已经有人在实现的:
0.像BERT这类Transformer模型,把每个字编码成768维向量
1.构建汉字DNA库——把每个字拆解成语义基元(如“婚=女+昏”)
2.开发量子退火算法处理语义组合
3.中科院那个脑机接口项目,直接监测人脑处理汉字时的量子纠缠态 前排支持下了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