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档
- 2025-04-21 11:02:12 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
- 2024-11-17 13:23:03 Mckinsey:2024中国消费趋势调研
- 2025-06-17 17:31:50 2024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
- 2024-07-31 22:30:59 城市飞行营地总体规划及主题体验区概念设计规划案
- 2025-03-07 11:57:25 【剧星传媒】《哪吒2》资源推荐0205
- 2025-01-16 15:13:48 2025年全新品牌屋框架模型
- 2024-05-19 21:59:54 2024小红书餐饮行业方法论
- 2024-12-23 13:57:51 哩哔哩《灵笼2》招商方案
- 2024-07-21 20:53:59 2024全球E-Bike市场洞察报告(电动自行车)
- 2025-05-13 10:34:19 中国茶叶品牌发展报告(2024)会
- 2025-04-28 15:22:26 中国零售药店O2O发展报告
- 2025-06-10 15:18:07 2025年秋冬淘宝服饰白皮书-篆商业智库

1、本文档共计 23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2、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Morgan StanleyRESEARCHASIA PACIFIC INSIGHTSeptember 19,2025 11:02 AM GMT中国蔡志鹏是济学家十五五规划前瞻上篇:社保体邢自强系改革+85228486511郑林+85232634015社保改革是打破通缩,实现统一大市场正循环的重要抓手。赵皇冠我们研究的路线图表明,尽管短期阵痛,但有助于实现经济是济学家+85222307229再平衡、夯实新质生产力的基石。十月下句召开的四中全会将审议十五五规划纲要,期待未来方向。中文版研究报告中国在应对债务、人口和通缩(我们简称之为"3D")挑战已取得进展:过去五年,得益于损失共担和中央对地方化债的支持,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风险逐步收查看同系列内容敛。叠加经济“再平衡”的初步推进及“反内卷”举措,经济逐步回稳。然而,通缩顽疾仍待破解。即将于十月召开的四中全会将审议“十五五”规划,并为未来的经济再平衡和再通胀政策定调。社保改革是打破通缩、走向平衡发展的关键:中国的社保体系仍存在区域之间碎片化,城乡之间分配不均的问题。风险分担机制不足,使得家庭储蓄,乃至国民储蓄居高不下。长期以来,高储蓄对应投资及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但投资回报在边际递减,贸易摩擦也在升温。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有针对性地推进经济再平衡,并辅以能够释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支持。改革路线图: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偿付能力韧性:家庭储蓄率能否降低取决于公众对于社保体系在公平性、保障的充足性以及老龄化趋势下未来偿付能力的信任。短期改革重点可能包括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保覆盖和福利水平。为确保资金可持续性,决策层需要推出一揽子措施,包括国有资产划拨、国企治理改革,以及构建多层次社保体系。迎难而上,短期阵痛后迎来长期硕果:加大社会保障支出有助于提振消费,但在改革初期,家庭部门行为模式的调整可能较为缓慢,短期内整体需球仍可能面临一定压力。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更高的刚性社保支出可能进一步挤压投资空间。然而,改革的回报是显著的:除推动经济再平衡与通胀稳定外,制度性的变革将充当经济和技术转型的缓冲带,提升人力资本。这些变化将把生产率提升从‘硬科技扩展更广阔的领域,抵御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的长期结构性压力。This translated report is made available for convenience only and is based on theoriginal research report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the event of any discrepancy betweenthe translation and the original research report,the content in the original researchreport will prevail.The original research report can be found here:China:Previewingthe Next Five-Year Plan-Part 1:Social Welfare Reform (14 Sep 2025).本翻译报告仅供参考之便,基于以英文发表的原版研究报告。如果翻译与原版研究报告有任何不一致之处,以原版研究报告中的内容为准。原版研究报告可在此处查看:China:.Previewing the Next Five-Year Plan-Part 1:Social Welfare ReformFor important disclosures,refer to the Disclosure Section,located atthe end of this report.ASIA PACIFIC INSIGHT执行摘要应对“3D”挑战:中国过去五年在降风险、调结构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决策层的重心已经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了统筹增长与可持续性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数据安全和自给自足(参考China Macro&Strategy:China's Regulatory Reset,2O2I年8月2日)。自2020年底以来,政府启动了意义深远的监管重置。这些监管调整从某些角度来看是必要的,但也削弱了企业和投资者信心,引发了为期数年的经济调整。“三条红线”后,房地产下行,对经济、社会和金融稳定带来压力:参考China:StressTesting the Housing Fallout(2022年8月29日)。为缓解楼市下行压力,决策层采取了审慎的政策支持措施。楼市调整所致损失在家庭部门(房屋未交付)、地方政府(卖地收入下滑)、开发商(库存积压、破产清算)与银行(房地产相关不良贷款)之间相对均衡地分摊,整体上避免了房地产下行演化为系统性风险。·我们认为房地产市场有望在2026年底或2027年初趋于稳定。从2024年开始,房地产下行引发的地方财政压力扭曲了地方政府行为,并加剧了通缩循环一正如我们此前所警示的,随着经济增长逐步摆脱对债务过度扩张的依赖,“调整过程中若缺乏中央层面的有力支持,风险防控将面临极大挑战”。参考China's3DJourney::Resolving China's LGFV Problem(2023年8月28日)。2024年9月,政策层面开启重大转向,通过一项总额10万亿元、周期五年的债务置换计划缓释地方债务压力,信用利差随之收窄,市场情绪明显改善。·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已不再是当前市场关注的核心焦点。尽管3D挑战尚未完全解决,但在多个方面持续努力之后·风险的暴露和消化,·重大政策转向,·反内卷一参考China Musings.:Can China's Anti--Involution Drive Deliver?(23ul2025)以及·政策在正确的方向上小步慢跑,我们认为增长、通胀和金融稳定的尾部风险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释。ASIA PACIFIC INSIGHT通过社保改革来实现再平衡或为未来五年的重点任务之一过去五年,政策聚焦于降风险。未来五年则将侧重于经济再平衡一着力应对通缩压力,推动经济向科技与服务业转型,并逐步化解存量债务风险。要取得实质性突破,仍需深化结构性改革,但迄今改革进展仍较为温和。参考China's3 D Journey::Is ChinaRebalancing?(2025年5月28日)。社保改革是推动再平衡的关键:尽管政府相继推出消费品以旧换新与适度育儿补贴等举措,但目前看其力度与覆盖仍偏有限,可能难以显著弥合社保体系缺口,特别是在养老和医疗保障方面。本报告将先全面梳理社保体系的现状与局限;在此基础上,重点识别挑战、权衡政策取舍,勾勒可行的改革路径,并标注关键跟踪信号。未来几年或成为推进更大改革的关键窗口。面对结构性失衡与通缩压力,中国亟需加快经济再平衡。更为关键的是,未来三年人口结构相对稳定,为改革创造实施空间;但自2028年起,老年抚养比将快速上行,改革的设计与落地难度随之提高。因此,需重点关注预计于十月下旬昭开的四中全会,届时或将讨论并部分披露“十五五”规划要点。改革路线图:缩小基本社保差距,并逐步一体化中国持续推进社保体系的调整与优化,但城乡统筹差距仍然突出:207一2020年完成首轮国有股权划转以充实社保基金;自2022年起,中央在各省按社保缺口实施常态化转移支付;2024年三中全会对社保表述相对克制,但重申城乡一体化并逐步提高农村养老金的方向。自2024年底以来,围绕消费支持与育儿补贴的增量举措陆续落地。改革的核心在于缩小这一差距:当前亟需提高农村居民与非正式就业人群的福利水平,以推进经济再平衡,缓解社会对社保总量不足与分配不均的担忧,并对冲多年经济调整后民生反馈的变化。这有赖于更大的财政支持,但在现有制度框架下仍可分步推进。要实现实质性改革,中央需在基本养老与基本医疗体系的一体化上发挥更大统筹作用,即便地方政府仍可承担具体实施。由此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基本的风险共担与财富再分配机制。MORGAN STANLEY RESEARCHASIA PACIFIC INSIGHT改革挑战:增强社保体系韧性应对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收缩正使中国牡保体系承受愈发沉重的财政压力:目前财政转移支付已覆盖社保支出的约四分之一,而社保赤字预计仍将进一步扩大。未来十年,财政补贴可能需从当前GDP的约2%提高至3%以上,资金来源预计将包括扩大财政赤字与加大国有股权划转(部分方案建议将划转比例由10%提高至30-40%)。同时,缩小城乡差距(例如将农村养老金提高至低保水平以上)亦将带来约占GDP1%的额外财政负担。为在承担上述压力的同时确保债务可持续性,有必要将资源从低回报投资转向支持社会民生,这要求决策层果断摆脱对重投资的路径依赖。改革的权衡: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短期内,社保缴费趋严可能抬升中小企业用工成本……同时,在家庭消费/储蓄偏好调整的过程中,将财政资源从见效快的投资环节转向支持社保,亦可能对总体增速形成牵制。模型测算显示:如果我们把GDP里%的财政资源从投资挪到养老保险,短期内总需求增长可能会弱一些。要把这个影响完全抵消,需要居民家庭稍微多花一些,把储蓄率降低0.6个百分点,就能把总需求的缺口补上。同样的,若劳动收入(包括工资、分红等)份额提高5个百分点,则家庭储蓄率需降低24个百分点,或增加约GDP的1.5%的财政支出,才能抵消劳动收入份额提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保体系有望实现四大目标:1,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居民储蓄向消费转移,增强内需韧性;2.缩小城乡差距,提升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公平发展;3.增强劳动力流动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4.构建更强的社会缓冲机制,降低经济在向新兴产业和人工智能加速转型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成本。这些正是应对当前通缩压力的良方。全面加快社保改革对GDP的短期影响,取决于决策层在不同目标间的取舍。若在家庭消费仍处于缓慢再平衡阶段,决策层愿意提升政府杠杆、加大公共开支,则改革期间的GDP增长仍可能保持较好表现;相反,若接受阶段性放缓,则增长与通胀结构预计将更显著地向消费端倾斜。从中长期看,社保改革有望在全要素生产率(TF印)改善的支撑下,实现温和的实际GDP提升与健康的通胀水平:随着资源从低回报投资逐步转向居民消费与民生保障,增长战略亦随之调整。对“硬科技”的政策重心仍应坚持,但同样需要以更高效的资源配置(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完善要素跨区域流动)和更高质量的服务业扩张相配合。ASIA PACIFIC INSIGHT中国的高储蓄率与再平衡的必要性中国长期以来的高储蓄率是其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过去三十年,国民储蓄占GDP的比重平均为44%,其规模和特续时间远超其他主要经济体在相同发展阶段所对应的水平。该比率在2010年达到51%的峰值,即使在2023年疫情后消费复苏的背景下,仍维持在了44%左右的高位。相比之下,有高储蓄之名的日本,其国民储蓄率在1960-970年代达到了30%35%的峰值。中国的高储蓄主要来自家庭、企业以及(较小程度上)政府,反映出经济中深层次的结构性失衡。中国国民储蓄率长期高企Exhibit:2:国民储蓄率的国际比较5%55%50%45%45%40%过去30年平地值35%35%30%3%25%25%20%20%15%15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人均cDP按2021年购买力平价计算主要贡献来自于家庭储蓄:家庭部门是高储蓄的核心来源,其储蓄率(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约为3%,几乎是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的两倍。因此,家庭储蓄约占国民总储蓄的50%。学术文献将家庭高储蓄率归因于多种因素:·文化上强调节俭观念;人口上,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性别失衡造成了婚恋市场上的“竞争性储蓄”现象;·资本市场尚不成熟,限制了居民获取高回报投资的渠道,迫使其采取更保守的储·社保体系不完善,促使家庭进行预防性储蓄,以应对疾病、失业或养老等风险。实证研究(包括动态面板分析)表明,收入增长放缓和不确定性上升进一步放大了这一趋势,仅收入不确定性一项就可能使储蓄率上升数个百分点。但企业储蓄率也同样高企:2023年企业储蓄约占国民储蓄的44%,这反映出劳动收入份额以及派息水平偏低,这是中国重供给的增长模式的典型特征。此外,金融资源向国有企业倾斜,迫使私营企业进行过度的防御性储蓄,以应对信贷约束和经济波动。MORGAN STANLEY RESEARCHASIA PACIFIC INSIGHTExhibit 3:高储蓄主要来自家庭和企业Exhibit 4:中国家庭储蓄率偏高30%家庭企业政府25%德20%15%1.910%5%1.00%2017■20245%25152030Exhibit 5: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虽在上升,但仍低于美国Exhibit 6:派息率也偏低劳动收入占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企业为家庭都门的分红占企业增加值的比量75%12.0%70%10.0%一中国65%60%8.0%55%一中国6.0%50%美国4.0%45%2.0%40%35%0.0%从根本上讲,中国的高储蓄率体现了对生产而非消费的系统性偏好:这种以供给侧为中心的模式在经济赶超阶段投资需求旺盛时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中国向更成熟的经济体转型,这种失衡开始阻碍增长,尤其导致新兴行业产能特续过剩。经济最终需要向消费再平衡:在一般均衡下,高储蓄对应投资或净出口,这需要持续健康的投资回报或强劲的外部需求。对中国而言,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高储蓄后,这些条件正面临着压力:自2008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持续偏低,表明投资回报递减。同时,2018年以来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可能侵蚀出口商利润,即便出口总量能够保持韧性。这种张力在目前的通缩环境中得以体现,预计本轮周期中GDP平减指数增速将连续15个季度为负。要打破通缩并推动经济长期增长,中国或需通过显著提升私人消费来提振总需求。ASIA PACIFIC INSIGHTExhibit 7:自2008-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速Exhibit8:投资回报率边际递减走软中国增量资本产出率1210%10822%198资料来源:C妇C,摩根士丹利研究部社保改革是经济再平衡的关键:私人储蓄因其无法有效应对生命周期中的各种风险,所以不能完全替代完善的社会保障,这也使得家庭加大了防御性储蓄。相比之下,加大社保支出可带来三大红利:1风险保障:为失业、疾病和残疾等风险提供保障;2.减少贫困:为所有公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3.收入再分配:高收入人群承担更多的社保缴费责任。这些要素将有助于减少防御性储蓄动机,并将资源分配至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低收入群体,从而实现经济向消费的再平衡。Exhibit 9:中国不同收入水平的储蓄率Exhibit10:省级数据显示,社保支出增加与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上升有关60%农民工15%50%45%左句40%10●30%0.1420%10%●0%01000020000300005%400005000060000235%养老和医保克出占GDP比量2017s.2010MORGAN STANLEY RESEARCHASIA PACIFIC INSIGHT中国社保体系概览中国的社保体系涵盖了经常说的“五险一金”。“五险”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而“一金”则指对城镇职工提供的住房公积金。社保的资金来源为雇主和员工的强制性缴费,并辅以财政补贴。其中,养老和医疗保险是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应对退休保障和医疗需求,其余保险则提供补充性的社会支持。养老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城镇正式员工(包括政府机构人员)强制参保。其中由基于现收现付制的基本养老金统筹账户(雇主缴纳并由政府补贴)与个人账户(由员工缴纳)组成。领取养老金需累计缴费满5年,退休年龄将于2040年前逐步调整为男职工63岁、女干部58岁、女普通职工55岁。员工通常按工资的8%缴纳个人账户(上海目前的缴费基数上限约为36,000元/月),雇主按工资的16%缴纳至统筹账户,总缴费比例为24%。·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由农村据民和城镇非正式员工(如个体户或灵活就业者)自愿参保。地方政府设定不同缴费档次供居民选择(如每年300/500/2000元)。该体系主要由个人缴费构成,并辅以政府补贴。退休后,养老金待遇较低(每月约79240元或2533美元),仅覆盖不到20%的生活成本。医疗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市职工,提供住院、门诊和药品报销,报销比例为70%87%。员工的缴费标准为工资的2%左右,雇主为6%-7%(上海目前的缴费基数上限约为36,000元/月)。其中还包括生育和重大疾病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面向没有正式工作居民,保障水平较低,自付比例较高,由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共同资助。其他补充性社会保险·失业保险:雇主缴纳工资的0.7%,员工缴纳03%,用于提供失业救济。目前覆盖2.44亿正式员工,月失业补助约为2,000元(各地不同),或当地最低工资ASIA PACIFIC INSIGHT·工伤保险:覆盖2.97亿城市职工,由雇主缴纳(工资的0.2%19%),用于保障工伤或工亡。赔偿水平与伤残程度正相关(最严重为死亡)。·生育保险:目前覆盖2.53亿女性职工,完全由雇主缴纳(工资的0.5%-1%)。保障孕期及分娩过程中的医疗费用(有上限),并在产假期间提供津贴(津贴规模取决于用人单位人均工资)。·住房公积金:目前覆盖176亿城市正式职工。雇主和员工通常各缴纳工资的5%12%(一般为7%)。公积金主要用于购房(首付金和低房贷利率)、租房补贴或用于房屋大修(不包括装修)。Exhibit11:中国五险概览未覆盖未覆盖6%城镇职工基本0.5医疗保险27%49.6%49.9%城乡居民基本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医保覆盖率养老保险覆盖率(全部人口)(16岁以上人口,扣除在校学生)覆盖覆盖覆盖360%未覆盖未覆盖67%689%未覆盖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劳动年龄人口,扣除在校学生)MORGAN STANLEY RESEARCHASIA PACIFIC INSIGHT当前社保体系的局限中国现行的社保体系基本上是双轨制:·一轨覆盖“城镇职工”,包括国有企业、大型私营企业和政府机构的员工,涵盖五险·另一轨覆盖城乡居民,仅提供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障。总体保障不足:过去十年,社会保障和民生相关开支逐步攀升,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7%上升至2023年的%左右,但在国际横向比较中仍然偏低。近年来,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0%,980年也有15%。与中国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中,巴西的社保支出占比为20%,而墨西哥为7.4%,与中国相近,但其人口结构更加年轻。综上所述,中国的保障水平仍然不足。单从养老金来看,中国城镇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0%左右,低于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55%的门槛。Exhibit12:中国社保总体支出水平偏低30法国(1995)◆阿根廷(2016)◇阿根廷(2011)15俄罗斯(2010)◆中国(2018)10中国(2023)15.00016.00017.0001800019.0002000021,000220002300024000城乡差距显著:总体而言,“城镇职工”社保体系主要覆盖拥有城市户口的人群,而没有城市户口的人群,即农村据民和大多数农民工,则主要由“城乡居民”社保体系来覆盖。这两种体系在保障水平和财政补贴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以养老保险为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2亿,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则覆盖了其他5.45亿相对弱势的群体。尽管参保人数大致相当,但2023年前者的支出为6.4万亿人民币,是后者的4倍。·2023年,城镇职工的年均养老金为44,913人民币,而农村据民和非正式从业人员的年均养老金仅为2,227人民币。·此外,即使在城镇职工养老金体系内部也存在显著差距:2023年“体制内”职工的年均养老金为73,778人民币,而“体制外”职工则为39,247人民币。10ASIA PACIFIC INSIGHT医疗保险方面也存在类似的差异。Exhibit13:养老保险体系不同层级之间存在显著差距Exbt14:从绝对值来看,财政补贴更倾向于城镇职工和政府机退休人员年均养老金支出,人民币构养老保险8000070000实际领取养老金人口中,人均财政补贴,人民币3500060000500004000030000200003000027543271782471725000221332000010000150001000020182019202020212022202375■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非正式员工和农村居民5000174617971951201820192020202120222023■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非正式员工和农村居民来源:C妇C,摩根士丹利研究部Ehbt15:从相对值来看,财政补贴更倾向于农村养老保险Exbt16:农村医保体系风险共担机制不足,支出水平较低.财威补贴在养老保险收入中的占比人均医保支出,人民币500047B67269%4500416442066261%4000364937343500312250%3000260725002124236739%39%3533%2000159330%30%1500100020%10%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1820192020202120222023■城镇正式员工■非正式员工和农村居民■机关事业单位■非正式员工和农村居民Exhibit17:…人均缴费水平也偏低Ebt18:由于缴费水平较低,农村医疗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财政补贴60005380财政补贴占医保收入的比例505590%50000874375430280%4000374570%3337299360%300026992445216450%200040%30%10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城镇正式员工■非正式员工和农村居民一城镇职工非正式员工和农村居民来源:C妇C,摩根士丹利研究部区域碎片化:部分原因在于改革时期经常采用的试点模式,许多社保改革由地方政府在中央的指导下推进。行政管理和财政补贴在不同程度上由地方政府承担。因此,各地区MORGAN STANLEY RESEARCH11ASIA PACIFIC INSIGHT的社保基金池和待遇计算公式略有不同。这使得农民工在跨地区流动时难以累积缴费记录。例如,领取城镇养老金的资格要求累计缴费15年(到2039年将逐步提高至20年)。叠加上其他限制(如缺乏正式劳动合同),导致农民工参与城镇社保的比例偏低。他们难以像真正的城市居民那样进行消费和储蓄,退休后很可能被迫返回农村老家。微观层面参与意愿不足:中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由于其缴费结构较为固化、缴费基数偏高,抑制了低收入群体的参与意愿。最低缴费基数通常设定为当地平均工资的60%,已经高于一些人群的实际收入。这意味着雇主和员工都需按高于实际收入的标准缴费,使得参保的经济负担过重。对雇主而言,尤其是中小企业,这将显著增加用工成本。对员工而言,虽然从精算角度看养老金的缴费与待遇在纸面上是合理的,但仍存在两个主要问题:1对于城镇养老保险而言,现收现付制叠加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使得人们担心未来养老保险是否靠得住。2.而对于农村养老保险而言,缴费和待遇水平极低,风险共担能力不足。12ASIA PACIFIC INSIGHT简单的国际比较总体而言,中国拥有着多层次的社保体系,以雇主缴费为主,同时不同层次之间长期存在差距。这也折射出了城乡之间巨大分化的现实。从国际视角来看,这种制度体现了在社保广泛覆盖与财政负担之间的权衡。然而,社保的平均支出较低,限制了再分配效果,加剧了不平等。城镇体系运作相对良好,但雇主负担较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都对雇主施加了较大的缴费压力。例如,在城镇养老保险中,雇主需缴纳员工工资的6%,而员工则缴纳8%。这种以雇主为中心的模式与一些国家更为均衡的制度形成对比,如在日本的厚生年金保险中,雇主和员工各缴纳工资的9.15%;在韩国的国民养老金计划中,雇主和员工各缴纳4.5%;在美国的社会保障中,雇主和员工各缴纳62%。法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缴费水平上与中国相似,缴费结构也略倾向于雇主。其基本和补充养老保险的总体缴费比例为2123%,其中雇主的缴费比例为10-12%。基本实现全民覆盖,但人均水平不足,且分化严重:以医疗保险为例,中国通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覆盖率达到了95%左右。前者的缴费比例为工资的10%左右(雇主8%,员工2%),报销比例为7080%;后者则为固定保费模式,且数额较低(2025年个人缴费为400人民币,财政补贴为人均670人民币,各地略有差异),报销比例地有所不足,在大型医院可能低至50%左右。与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社保体系的城乡二元制意味着,尽管缴费比例较高,但人均支出偏低。Exhibit19:主要经济体养老保险体系经济体国民养老体系领取资格老年抚养比(2024针对平均收入群体)日本NP:定额EPt9.15%EPt18.3%NP:~18%50.7退休年龄:87技收入比例邀费39%27.7国民养老计划NP技收入比例邀费4.59%9.0%43%27.5退休年龄:855.0%10.09%34%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验退休年龄:中国(UEBPI)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验通职工55/50岁212URRBP:定(URRBPI)国家退休金退休年龄:8654%30.8MORGAN STANLEY RESEARCH13ASIA PACIFIC INSIGHT社保改革如何影响经济?跟大多数改革一样,社保改革对经济的影响在长期往往是正面的,但在短期则较为复杂。以下我们分析几个经济影响机制,重点关注家庭行为和财政支出的重构。短期影响复杂正面-提高家庭消费倾向:福利改善可减少预防性储蓄,鼓励消费,尤其是在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低收入农村家庭中。根据IMF的早期研究(Public Expenditures on SocialPrograms 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China,20iO年),社会福利支出每提高GDP的1%,则消费可提高GDP的125%。这也与Exhibit10中的横截面证据一致。正面-民生支出直接拉动内需:在保障房、定向医疗补贴、教育以及生育方面的支出,可释放家庭储蓄并提升消费。保障房和公共服务等公共支出也可直接增加总需求,创造就业,对冲房地产去杠杆的负面影响。负面-财政支出再分配:将财政资源从高边际支出倾向的投资(带动中国40%以上的GDP,同时也是管理经济周期的主要抓手)转向社保支出,可能会抑制短期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通常通过建设和生产即时带动GDP增长,而私人消费调整较慢,边际支出倾向(约07)可能低于投资,尤其是在政府利用投资支持增长时。负面-社保强制缴费:鉴于中国以雇主为主的融资结构,强制缴纳社会保险将提高用工成本,可能导致中小企业裁员,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一些量化结论鉴于当前经济仍处于调整期,决策层仍通过投资稳增长:·将财政转移用于提高养老金支出可能会抑制短期增长,除非家庭部门能显著降低储蓄率:这是因为资源从边际支出倾向高的领域(从边际上看,政府将所有资源都用于提振经济)转移到倾向低的领域(家庭部门将可支配收入的2%用于储蓄)。一个简单的模型显示:养老金支出提高GDP的1%,则家庭储蓄率需降低0.6个百分点,方能把总需求的缺口补上。·同样,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也可能抑制总需求:这会导致企业储蓄和税收减少。同时,尽管消费将有所增加,但公共支出和投资减少所带来的影响更大。若劳动收入(包括工资、分红等)份额提高5个百分点,则家庭储蓄率需降低2.4个百分点,或增加约GDP的1.5%的财政支出,才能抵消劳动收入份额提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企业工资税并将收入转移给家庭部门也会抑制总需求:此情景对应的是严格执行社保强制缴费。此类改革更适合在经济扩张期实施。总体而言,鉴于家庭的反应函数仍存在不确定性,经济再平衡意味着短期经济增速可能较低,除非通过其他渠道扩大总需求,如提高赤字水平来加大财政支出。长期正面影响除了向消费再平衡,有助于形成更温和的通胀环境和减少资本错配14ASIA PACIFIC INSIGHT社保改革还能带来三大隐性但却重要的红利:1提升劳动力素质:改革通过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提升劳动力供给,这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至关重要。通过缩小城乡差距,中国有望弥补农村地区因教育资源匮乏,甚至营养不足而在人力资本上存在的短板。加大劳动力群体的医疗保障也可减少缺勤,提高在岗人力资本积累。2.提升配置效率与生产率:通过户籍改革来提高劳动力流动性已被证明有助于提振效率和增长:参见The impact of China's2OI4 Hukou reform on economic growth,2025年;和The impact of Low-skilled migrants on firm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hukou reform in China,2024年)。3.支持创新与经济转型:随着中国从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模式转向高科技和服务业,完善的社会保障可缓解转型过程中的阵痛。这呼应了熊彼得提出的“创造性破坏”,即通过创新淘汰落后产业,推动技术和生产率增长。对中国而言,社保改革可缓解地方因担忧社会稳定而维护低效落后企业/行业的现象。另一个例子是,完善的社保体系可使因AV自动化而失业的工人获得再培训机会,从而加快AI的推广应用。Exhibit20:通缩顽固,民生反馈恶化中国社会感知指数(Z-score)1.00.8经济结构性挑战加剧0.60.42025年7月份反内卷和改进入通缩第四普社会福利0.00.20.40.60.81.0新冠动态清零14은은st-unr摩根士丹利研究部MORGAN STANLEY RESEARCH15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
-
-
0 分